搞形式的感觉,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廉洁教育中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将廉洁教育内容和行动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二)暗示的自我特性能够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契合
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照一定方式活动的过程。它具有间接性、诱导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可以避免传统的理论灌输所具有的生硬性、强制性和因之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如果说理论说教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明确规范与指导来阐明某种原因、思想与观点,那么,暗示则往往是把道理蕴含于相关的事务、事件或行为中,以隐喻、比喻的方式启发受教育者进行主动的思考与理解,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3]]将暗示引入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对学生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暗示,引导和学生对廉洁教育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廉洁教育活动,将外在的廉洁教育转化为自我的廉洁教育,达到廉洁修身,增强拒腐防变意识与技能的目的。
 
二、“暗示”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功效
 
暗示通过直接启示有关心理状态出现的方式作用于被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不需要进行证明和逻辑推理,不需要赞同或反对,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接受教育者所发出的信号。“暗示”的功效是指暗示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与效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喻事说理,启迪思考
暗示教育所采取的手段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含蓄性、潜隐性的特点,它的教育效果和目的不会像显性课程、理论灌输那么明确,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间接和委婉的启示。将暗示纳入大学生廉洁教育,既可以弥补直接说理所可能产生的排斥和抵触,又能够激发学生对廉洁教育内容的自觉思考,从中得到方法论的启迪,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迁移,运动到自己的现实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当中并加以解决,使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强化对廉洁教育的认同,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接受性。
(二)创设情境,寓教于情
教育情景包括物质情境和精神情景,通过创建健康的教育情境,使被教育者置身其中。作为特殊的心理过程,教育情境一旦建构,就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产生强化或削弱的作用。在大学生廉洁教育过程中,教育情境的选择承载着教育的目标与期待,通过创建积极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产生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心理倾向,唤醒、兴奋学生的情绪,深化对廉洁教育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4]]正是这种对比情境的强烈暗示,使全党、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贪污腐败是实现“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大障碍,并更加坚定了党和人民的反腐决心和斗志,起到了“春风化雨,寓教于情”的作用。
(三)教育引导,修正行为
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引导、调控大学生的行为的学问,既有个体性功能,也有社会性功能。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传播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规范。然而,通常所开展的廉洁教育课程或活动由于太过直接,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厌恶甚至抵触,尤其是当教育内容、形式单一时更容易产生上述现象。因此,如果在廉洁教育中,采用委婉、含蓄的暗示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挫折心理、对抗性为的产生,还可以达到教育引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