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善洲身上数“一”获益
2012-5-19 20:56:39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40年,担任地委领导20年,退休后义务植树造林20余年,无偿上缴国家林场5.6万亩价值3亿元。透过这些不寻常的数字,让世人看到一个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不愧为党员创先争优的学习典范。而这些数字都是从看似平凡的“一”开始的。《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让我们从他身上细数这平凡而神奇的九个“一”,看是一种怎样的公仆情怀、务实精神、高风亮节和崇高境界?
一心为民办实事。杨善洲同志牢记宗旨,恪守信念,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意帮扶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增福祉,一桩桩,一件件;尽心竭力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一年年,一辈子。胡锦涛总书记高度评价杨善洲,说他是“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用杨善洲自己话讲:“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这是怎样的一种公仆情怀和为民理念?又是怎样的一种党员责任心?
这正是当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落实,引领群众创造幸福和谐社会所最需要的。
一把锄头不离身。给杨善洲当了11年秘书的祝正光,对他印象最深的禁然是:“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他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的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的情况最真实。”这便是地委书记杨善洲最朴实、最受用的群众观、工作观和表率观,无需高谈阔论、无需长篇报告、无需指手画脚,尤需深入群众,亲力亲为,带着群众干。
难怪连当年视察保山的胡耀邦总书记也感叹这样的地委书记真不多见!这不知会给那些习惯于拿着稿子念、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个别领导,有何启示?
一次承诺廿年践。杨善洲同志无偿移交给国家5.5万亩的大亮山林场,总算兑现了那次对群众“一定给家乡办点事情”的承诺。可这是他退休后20余年带领林工们克服重重困难(山上没房住、油毛毡搭棚;没钱买苗木,街上捡果核)辛勤劳作的结果,是一项真正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2010年上半年,一场百年一遇的旱灾彰显了的他植树造林的功德无量,当云南很多地方饮水变得困难,而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水管还有甘甜的清泉流出,怎不叫村民们念念不忘老书记的好!也不得不让人感叹老书记刚退休时要改变大亮山水枯山秃面貌的超前眼光和前瞻意识,这才是真正造福百姓、惠及子孙、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看看杨善洲的践诺力,对照自己晒在报纸、电视上的承诺帐单,应该有些压力和紧迫感才对!
一辈子攒九千六?杨善洲老婆为了方便他进城给林场办事,盖房借了5万元钱,找到他筹点钱把帐还了,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面对老伴的质问,他只能无赖地说:“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老伴儿只好含泪将新盖的房给买了。地委书记如此穷,钱都到哪里去了?每月的工资基本都“散”给了缺口粮的群众、缺种子的生产队。为给一名普通工人治病,把四处奔波筹到的3万块钱全部花掉。家里如此寒酸,连1万元都凑不齐,但他却毅然决然拒绝了各类奖金30余万元,连退休后辛苦20余年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交给了国家。这便是杨善洲的金钱观。于自己家人十分吝啬,对群众国家无比慷慨!在经济上,他是贫穷的,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难怪有人说他傻,算的全是“糊涂账”!
看到如此“糊涂”的杨善洲,不知秉持“当官不为财,请我都不来”的人,又有如何感想?
一家老小全务农。除自己外,全家老小都是彻底的农民,可作为一名地、师级干部,除大女儿外,妻子、母亲和不满16岁的小女儿都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后,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他的理由很简单:“身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