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 中国空间站建设“开局之战”四大看点

[日期:2021-04-29]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自海南文昌报道

  4月29日上午,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升空。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规划了“三步走”战略。从发射载人飞船,到航天员出舱活动、发射空间实验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作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开局之战”,此次成功发射意味着什么?后续有何新期待?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解读天和核心舱发射四大看点。

  看点1: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首个升空舱段,将与后续发射的2艘货运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共同在轨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

  中国空间站名为“天宫”,有三个舱段——1个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其中,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发射质量22.5吨。发射如此“重量级”的航天器,在中国航天史上前所未有。

  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问天)和实验舱Ⅱ(梦天)分别连接于两侧。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既是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还支持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昊告诉记者,核心舱分为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后端通道和资源舱五部分。其中,大柱段直径4.2米,小柱段直径2.8米,前者主要是航天员工作和实验的地方,后者则是航天员的睡眠区和卫生区。

  空间站任务具体分为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其中,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首个升空舱段,将与后续发射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共同在轨验证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生保、舱外操作等七大关键技术,为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基础。

  看点2:空间站将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在近地轨道飞行10年以上,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天和核心舱升空后,天舟二号发射任务紧随其后;天舟二号和核心舱实行对接后,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也将进入发射倒计时。中国航天时隔5年,将再度送航天员重返太空。

  “完成关键技术验证之后,空间站任务转入组装建造阶段,陆续发射另两个空间站舱段(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之配套的还有两艘货运飞船——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为航天员和空间站输送物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据悉,中国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共安排4艘载人飞船飞行,每次飞行都有1个乘组,每个乘组有3位航天员。他们将执行这个阶段的空间站技术验证、建造以及科学实验的任务。乘组的驻留时间根据任务安排,长期在轨可达6个月。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 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和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看点3:多型长征火箭联手共建空间站,其中长五B负责发射天和核心舱等空间站舱段

  如果把空间站比作房子,那火箭的使命就是把建材运上太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专家姜杰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造空间站需要多型长征火箭首次进行组合式发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神舟载人飞船。三型火箭共同构成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负责执行核心舱发射任务,这是长征五号B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它是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专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研制。“可以说,这型火箭代表我国目前运载火箭技术的最高水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22吨,是不折不扣的‘大力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总指挥王珏说。

  看点4:中国建空间站比国际空间站晚20多年,但充分利用当代先进技术研制,且欢迎全球科学家参与科学合作

  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被称为航天员的“太空之家”、开展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连日来,俄罗斯可能在未来退出国际空间站并自建空间站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规模约有423 吨,由美国、俄罗斯等16国联合历经12 年建造完成。1998年,国际空间站发射了第一个模块。中国空间站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20多年,但“晚有晚的好处”。

  “我们充分利用当代先进技术,高度重视空间站今后在轨运行的经济性效益要求。”周建平说,从规模上看,国际空间站比中国空间站大很多。“中国空间站从科学需求出发,目前规模可以满足从事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未来也留有发展空间。”

  中国空间站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从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到中国空间站向全球科学家主动敞开大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发布了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外国科学家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事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经审议,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和联合国外空司推进落实第一批实验项目,也和多个国家、地区的航天机构有合作协议。

  “我们欢迎国外科学家参与空间站科学合作。当然,中国空间站也会有具体‘门槛’,此前我们已发布了中国空间站对外提供的资源,以及想在空间站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和具体选拔要求。”周建平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fxs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Processed in 1.659 second(s), 4 queries, Gzip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