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

[日期:2018-05-22] 来源:  作者: [字体: ]

  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最核心和根本问题就是把老百姓真正放到心上,切实维护和实现好群众的利益。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一定会焕发出无限蓬勃的生机,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学说和理论?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和世界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它给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我们定向领航,需要对这些问题具有清醒而明确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但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为什么在一些人那里、在一些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道义的制高点”的地位没有确立起来呢?核心的问题就是有些人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因为不“真懂”,所以也就不会“真信”,最终也就不可能“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底讲了些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学问,是“为人类求解放”的学问。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实现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阶级和全人类的真正解放。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真正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因此,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实现劳动者的解放,要不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是想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即我们不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这样一来,也就真的丧失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历程,始终围绕的主题就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和劳动者阶级的解放。恩格斯在1847年的《共产主义原理》中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让无产阶级成为世界的主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让无产阶级过上好日子,让无产阶级、让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

  马克思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研究如何让劳动阶级过上好日子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就是劳动阶级、人民群众的代名词。所谓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实现劳动阶级的解放,所谓让无产阶级过上好日子,就是让劳动阶级、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那么,什么样的日子才算好日子,怎样才能让无产阶级过上好日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好日子”要有三个指标:第一,要有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要生活得好,摆脱自然界的奴役和压迫,实现经济解放,做自然的主人;第二,要有和谐平等的社会关系,要生活得有尊严有体面,摆脱社会的奴役和压迫,实现政治解放,做社会的主人;第三,要精神舒畅,心情愉快,生活得开心,摆脱思想的奴役和压迫,实现思想解放,做自身的主人。因此,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基本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解放”和“三个主人”。在这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就是摆脱三种“压迫”、实现“三个解放”、做“三个主人”的理论。这是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的基本思想。

  但是,如何才能摆脱三种“压迫”、实现“三个解放”、做“三个主人”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摆脱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使生产资料成为公共财产,使占有他人劳动成为不可能,真正堵住和消灭产生两极分化的路径;二是使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取得“公权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两点的实现,归结起来就是:使用“物质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才能最终使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只有这个时候人才能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人。只有这个时候让无产阶级、劳动阶级过上好日子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综上,马克思主义就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理论和学说。以这种理论和学说作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就叫共产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要落实到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上。也是在这一意义上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部内容就是围绕如何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的解放这一主题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世界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的原因是什么?

  看一种理论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实践土壤,就是要看实践对它有没有客观的需求。简单说,就是要看它对实践有没有用,管不管用。循此思路,我们来看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具有鲜活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让劳动者、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理论。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都希望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国人民的目标,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追求。不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人类历史的大势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人民追求幸福自由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息,人类社会最终要朝这个方向走。这就是世界各国人民呼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够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灭。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持续的影响力,它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影响力。这种生命力和影响力同样根源于它对当今世界时代问题的正确回答,根源于它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根源于它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切和维护,根源于它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无论受到怎样的打压和钳制,它仍然在西方民间和学术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的秘密所在。

  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找到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强大的“物质武器”,就在于它是一门研究如何为无产阶级、为劳动阶级、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的学问。因此,今天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最核心和根本问题就是如何真正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以百姓心为心”,把老百姓真正放到心上,切实维护和实现好群众的利益。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一定会焕发出无限蓬勃的生机;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在2014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又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在前不久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又着重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因此,要想做好我们的工作,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切实增强我们的看家本领,学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好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好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我们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实践发展到哪里,理论就要发展到哪里。实践前无古人,理论也一定前无古人。新时代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新时代我们究竟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社会科学,以下几点应该是着重思考的方面。

  立足实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代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对当代问题的解决。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时代实践,对时代问题做出解答,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根本路径和关键环节。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谁来解决?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就需要我们“即器见道”,“即事见理”,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提升出一般来。

  牢记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总之,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不能忘了我们的“本”和“祖”,不能忘记了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能丧失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不能忘了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样的事。

  不忘本来,坚持以中国文化为载体。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因而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忘记本来,不能忘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生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生成的,这三种文化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但是,传统文化是一个源头,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源头的基础上形成的。今天,我们继承发扬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资源。但是,当代中国文化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的反映。因此,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当然包括传统文化的自信,但更重要的自信是对当代中国人民和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吸收外来,坚持以外来文化为工具。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橘生淮南则为橘”,到了淮北就变成枳了。洋人的办法到了中国不一定灵,这是被无数实践所证实了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去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今天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们依然面临同样的问题。“古之道”不能驾驭“今之有”,“洋之道”也不能驾驭“中之有”。我们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学习人家的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抄照搬。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面向未来,坚持以综合创新为方法。做到综合创新需要体现三个特点,即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做到综合创新需要利用好三种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做到综合创新,还需要把握住前后左右四个方面:做到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向内看,就是要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向外看,就是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向前看,就是要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向后看,就是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概括起来,就是立足中国实际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一切先进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提升出一般,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孙熙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fxs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Processed in 0.046 second(s), 4 queries, Gzip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