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学术别为“名利”累

[日期:2012-06-24] 来源:中国廉政网  作者: [字体: ]

学术腐败,是一种学术界的不良现象,在国际上也称为学术不端或学术不诚实,主要指剽窃、伪造数据、假造学历等行为。这种行为不但败坏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自律的学术标准,直接影响整个由科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更严重腐蚀社会道德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正因为如此,无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多大差异,就对学术腐败坚决惩治的态度而言,各国完全一致,在措施上也都施以重拳:一旦发现,当事人不但身败名裂,有的甚至可能被判以重刑。但即便如此,学术腐败之风在全球却一直前腐后继、经久不衰,各种学术造假丑闻也不时暴露在世人面前。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学术腐败的主角多为所谓的社会精英,从总统到教授,从企业高管到政府要员,等等,不一而足。不能说,这些人不知学术造假之卑劣,也不能说,他们面临的处罚不够严厉,那么,让他们穿过条条高压线铤而走险的动力来源究竟在哪里  50%的利润就能铤而走险,为了100%利润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利润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学术腐败的产生似乎也符合这一经典原理。发表论文数量、刊物知名度、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数量,是日本研究机构人员获得升迁的重要指标。而在德国,博士学位尤其受到重视,不但薪酬水平明显高于硕士,更是身份的标志,不管从商从政,有了博士头衔才更有可能进入高层。正是在这种博士文化的熏陶下,博士学位成了许多人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美国官方2006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教育投资的确是物超所值,学历越高,平均赚钱越多。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年薪可高达近8万美元,但高中未毕业的人,薪资低于两万……换言之,学历越高,不但赚钱越多,而且越容易获得社会认可,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说到底,学术腐败成顽疾的根源无非名利二字。

  罗素说过,科学就是不计名利地追求客观真理不计名利,才是科学的本义,才是学术的本来面目,才是学术追求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正因此,许多专家提出,遏制学术腐败不仅在于宣传教育多么到位,防治制度多么完善,惩罚措施多么严厉,最根本的还在于如何切断学术与名利之间的关系,别让学术为名利所累。只有当学术不再迷恋名利的时候,学术界才能有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和平静纯洁的学术环境;只有当名利不再献媚学术的时候,选人用人才能打破唯学历是举的观念,真正做到以才取人、以绩论赏;只有当学术与名利彻底脱钩的时候,产生学术腐败的根源和土壤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fxs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Processed in 0.140 second(s), 4 queries,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