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这里的木棉花儿格外红

[日期:2009-07-31] 来源:中国监察   作者: [字体: ]

10年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东凌村还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村经济以农为主,集体经济收入很不稳定,拖欠银行贷款370万元。如今,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00多万元,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在东凌村的水泥大道上,路旁的木棉花儿竞相开放,格外鲜艳。村子的街头巷尾、茶楼酒馆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村子的变迁和发展,禁不住同声称赞东凌村领导班子的“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夏关锚。


  在逆境中寻求发展


  1995年8月,从不失眠的夏关锚竟然连续几夜睡不着觉。几天前,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他被推选为新一任党支部书记,成为村里的“一把手”。可是,他知道这个“家”不好当啊!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村里兴办的集体企业轧钢厂、石材厂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分别负债240多万元和40多万元,再加上村里的其他债务,东凌当时总负债达370万元。这对于一个只有2000多人口的村子来说,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此,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悲观地认为东凌村的经济“永世都不得翻身了”。


  敢不敢挑起这副担子,带领乡亲们冲出困境,创出新天地,打好东凌村在经济上的翻身仗,对夏关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不挑起这副担子,就对不起党和群众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无论如何也要迎难而上。”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夏关锚义无反顾地接掌了“帅印”。


  上任后,夏关锚认为要稳住群众的心,必须先稳住干部的心,干群团结一心,才是战胜困难的法宝。于是,他先后召开了支委会、党员座谈会,给大家打气鼓劲,教育大家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并要求村领导班子成员咬紧牙关,过两年紧日子。随后,他又在该村庆祝老人节的大会上向父老乡亲们表示,一定要带领大家在两年内还清村里的债务。夏关锚的热情使干部群众“冷却”的心又热了起来,“泄掉”的气又鼓了起来。


  要甩掉穷帽子,必须找到致富的新路子。夏关锚绞尽脑汁,与村班子成员多次研究,最后确定了“三管齐下,多路出击”的对策。首先是抓住地理优势搞房地产开发;其次是试行村办企业转制,将严重亏损的轧钢厂转让,既甩掉了包袱,又盘活了资金;再次是组织人力追收欠款,及时回笼资金,为发展增添实力。在“开源”的同时,夏关锚千方百计把好“节流”关,加强村委会的财务管理,尽量节省每一分钱,用于偿还债务和发展经济。村委会购置办公物品,在价格上总是“斤斤计较”。有一次,他与村干部到外市购买办公桌椅,为了省钱,他们跑了7家商店。店主笑着说:“从来没有见过为单位买东西像你们这样‘小气’的。”为了甩掉债务包袱,村里一有余钱就拿到银行还债,夏关锚几乎每天都扳着指头计算还了多少债。在他的心目中,近期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还清债务。他认为,只有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才能轻装上阵,稳步快跑。


  有志者事竟成。在夏关锚的带领下,东凌村通过转制亏损企业、追收欠款和开发房地产等措施,仅用了6个月时间,就奇迹般地将欠银行的370万元贷款全部还清,还规划出东凌开发区这块经济发展的王牌项目。


  夏关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敏锐地抓住镇建委和工商部门在东凌村兴建新市场的机遇,积极配合,以优惠价出让土地,并在新市场周围规划经济开发区,利用新市场的辐射效应,使开发区的土地增值,土地投标价最高达到每平方米1150元,实现了东凌村经济走出困境向良性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2005年,东凌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25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12万元。对此,有的党员、干部沾沾自喜,而夏关锚并没有满足现状,在2006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村集体和村民小组两级经济再推上一新台阶,要为村民办更多的实事,想方设法为村民增加收入。他常说:“落后赶先进易,先进再先进难,但再难也要再先进。”他是在自加压力,也是在勉励全体干部。


  在发展中永葆清廉本色


  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东凌村每年收入都达到80万元以上。为了当好村里的“家”,夏关锚主持制定了财务收支管理、监事会理事会、干部廉政勤政、集体工程建设和管理、村务公开、承包款项的收缴等多项制度。他们一改前些年10个干部10支笔,个个都可以签单报销的做法,实行民主理财,坚持“两支笔”的联合审批制度,堵塞了经济漏洞。村里的各项承包款和铺位出租等收入,全部由财会人员负责收取,所有干部一律不得插手。同时,夏关锚十分注重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村里的村务财务情况都按上级要求,及时、真实、规范地公开,使村民明白,干部清白。同时,也有效地用制度规范了干部的行为,防止了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近几年来,东凌村大搞房地产、村道和其他各项工程设施建设,夏关锚和“两委”干部不但掌握财权,经常与钱打交道,而且直接参与工程项目招投标。但他们始终廉洁自律,深受干部群众的拥护和信赖。2004年,村委会出让靠公路边的土地时,夏关锚的朋友想从中得到一些优惠,多次想请他吃饭,并暗示可以给他好处,希望能降低一点价格,但都被夏关锚拒绝了,他明确地说:“地价是集体研究讨论决定的,谁也不能搞特殊。”最后,这位朋友还是按村委会的定价购买了用地。夏关锚时时事事以身作则,带动了全体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多年来,不少建筑承包商为揽下工程,向党支部干部送礼请吃,都被一一谢绝。


  “若要风气正,先要自身正;若要教育人,先从我做起。”这是夏关锚常说的一句话。他身为党支部书记,要求干部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增收节支和筹措资金,他与“两委”干部走遍深圳、惠州等地追讨债务、招商引资和洽谈业务,吃的是盒饭,住的是低档旅店。有回出差到惠州,办完事已是深夜,为节省住宿费,他们竟然连夜赶回村里。


  东凌村一天天富起来了,但是,夏关锚和村干部们却时刻不忘勤俭持家,廉洁从政,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村里农田机耕路建设、公园绿化、电杆电线迁移,甚至一些办公设施、门窗修理等工程和劳作,夏关锚与村干部们都坚持自己动手,从不计报酬。在兴建东凌小苑公园时,为节省开支,夏关锚与村干部一起参加填土、植树和绿化,还翻山越岭进山挖掘运载草木。类似这样的工作,每年不下数十次。村民们经常打趣地说:“夏书记,你和村干部连村里的杂工都干了,我们村民哪有杂工做?”


  多年来,夏关锚还注重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尤其是严禁动用公款搞娱乐性活动。有一次,几位外单位同志帮村里办完事,有人提议到娱乐场所吃饭、唱卡拉ok,夏关锚连忙解释说:“我们规定不能用公款搞娱乐性开支,我不能带头破例。”在他的影响下,每个干部都自觉地执行了这个规定。为节省每一分钱,夏关锚总是把业务往来的客人安排在村里的大排档接待,即使是区、镇领导来检查工作,也是如此。难怪村民交口称赞:“有夏书记这样廉洁的好干部,我们村民放心。”


  在便民惠民中努力建设和谐农村


  在村民心中,夏关锚就是他们的贴心人。平时,村里哪家有人患重病住院、哪家老人去世、哪家农忙耕种、哪家孩子读书和就业有困难,夏关锚都要亲自去看一看、问一问,想办法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为方便村民有急事难事时用车,夏关锚对村里唯一的一辆面包车的使用作出了规定:除工作用车外,24小时内第一时间保证村民用车,急事用车随叫随到,司机必须全天开手机。他说:“小车是村里的,是全体村民的,不是我个人的,也不是村干部的,给村民方便是理所当然的。”夏关锚经常以村委会为家,特别是重大节假日,如春节、国庆等,总能看见他在村委会值班的身影。村委会有很多“民心工程”,都是源于夏关锚的“责任灵感”,如设有专门管理村民小组一级经济的会计站,并且有专门的办公地方和3名工作人员,实行天天上班制度,方便村民小组进行理财工作和村民随时监督村民小组的财务情况。像这样的“责任灵感”还有很多。2001年,村里投资30万元购买了6台收割机,由干部们亲自驾驶,以每亩30元的成本价为村民收割,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为推动村民经济收入的发展,村党支部对930亩低产鱼塘进行“三通一深”(通水、通电、通路和深挖)工程,投入4万元建设贯穿8000亩山林和鱼塘的环山公路,促进种养业的发展。


  2000年,早稻收割时节,天气恶劣。夏关锚按惯例到田间巡看,看见一农户用单车在狭小而泥泞的田路上运稻谷,滑倒3次后才把稻谷运上大路。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萌发了改造田间路的念头,于是带领全体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出外考察,形成修筑农田机耕路和水泥排灌渠的初步方案,经党支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后,用两年时间投入了60多万元全面修筑农田机耕路和水泥排灌渠。2005年,村里又出资70万元用于修农网机耕路,为4000多米的机耕路铺上10厘米厚的水泥路面,使村民能脚不沾泥地到农田进行耕作,并计划3年内将余下的机耕路铺上水泥路面。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夏关锚的理想是使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小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从而提高村民的收入。他深信:只有村集体和村民小组两级经济都发展了,实惠才真正落到村民身上。他带领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商业立村,工业旺村”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保持商业经济持续发展,派出村干部专门跟踪管理集体的52间商业铺位和厂房,确保集体经济有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拉动两级经济上新的增长点。如浩威五金厂自2002年在东凌村落户后,夏关锚对厂子的各方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sosofa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Processed in 0.021 second(s), 4 queries, Gzip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