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略论中国古代廉政思想

[日期:2008-08-31] 来源: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作者: [字体: ]

略论中国古代廉政思想

□ 05级 李应

摘要:无论在哪上朝代,哪个国家,吏治向来都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问题。西方文明从人性本恶的前提出发,特别重视对权利的监督和制衡,更多的是强调外因在惩治腐败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廉政文化;而在中国则恰恰相反,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品德操行,并以此作为选拔任用官员的一个重要依据,这种更加强调官员自身素质的廉政文化,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的,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

关键词:古代廉政  思想  以民为本

 

一、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基础

“以民为本”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第一个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必然规律。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就被人们塑造成了爱民与民同乐的清辉光辉形象,“民人邦本”、“爱民如子”的口号,流传整个古代社会。

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其“仁学”的核心宗旨就是“爱人”;孟子将其演变成“民贵君轻”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指出以民为本方可长治久安;贾谊意识到“民为国本”的道理;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一些具体的爱民政策,如兴水力、授民田、轻徭薄赋、劝农耕、办学校、富民教民等。西同成康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等,可以说都是爱民政策的结果。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虽然还没有达到“君权民授”的境界,但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疑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对民权的重视,正是这种重视,使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认识到了加强吏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才得以不断的完善。

勤俭朴素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另一个基础。勤劳节俭,朴实自然,不铺张,不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无不主张为官做人一定要勤俭朴素,切忌奢侈多欲。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周武王灭商后夜不能寐,汉文帝亲率群臣劝课农桑,诸葛亮治蜀夙兴夜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勤政的形象史上绝书;季文子家无衣帛之妾,晏婴饭常疏食,食不重肉,君赐食品坚辞,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曹超权倾天下,妻妾常穿补衣,张俭一袍服三十年,于成龙天下廉史第一等等俭朴廉洁永远为世人所称道。

从勤俭朴素出发,思想家们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财民力,不可大兴土本,反对统治者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这对于官员来讲,聚敛财务成为一件相当可耻的事情,相反,对于老百姓的血汗要充分尊重,这种近乎于现代纳税人的意识对于规范官员的行为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制度建设

首先,表现在中国特色的分权制衡理论的出现,在职官设置上,形成权力的分散与相互制约,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从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无不体现着古老的分权制衡思想,虽然其所针对的只是普通官员而并非专制君主,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它对于加强古代吏治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推动的了古代的廉政建设。

其次,古代中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

第三,选拔官员特别重视官员的德行操守,以促进廉政。孔子提出“ 举贤才”的思想;孟子认为实现“仁政”有赖于选贤,“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汉统治者认为选官应以德才兼备作为标准,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 治国之器,国之针药”,汉代选拔官吏以荐举和考试相结合,实行察举制度;隋唐直至清末选官以科举为正途,但科举中有“孝梯廉让”科,任人提倡“清廉守节” 。

第四,严惩贪污、受贿性质的犯罪,以促进官吏为政清廉。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也提出了重典治吏的思想,尤以法家为盛。战国时李埋在其编纂的《法经》六篇中,规定有承相犀首受金、借假不廉等惩治读职罪的法条。明初,朱元璋订《大浩》四编,规定对守财不枉法者也处以凌迟,还自创“ 剥皮实草”之刑,凡犯赃满六十两以上官吏,捉至“ 皮场庙”剥皮,皮剥下后填上稻草,摆于官府公座旁,以诫后继官员。

三、正确评价古代廉政思想。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改善统治政策和规范统治集团成员的政治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政权自身调节的能力,促使吏治有所改善、政治相对清明,从而有利于阶级矛盾趋向缓和,为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古代廉政思想的积极作用,还表现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在有关廉政的法制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共同作用下,涌现出了一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高尚的操守气节的清官廉吏。忠贞耿直、屡屡犯颜直谏的唐代魏征;执法铁面无私的宋代包拯;敢于抗言上疏的明代海瑞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首先,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保障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监察制度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为了维护封建特权、皇权,封建统治者不愿将其监察制度规范化、法制化。

其次,在中国古代廉政思想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常常遭到各种干扰和破坏,使其难以充分发挥促进廉政建设的实际效用。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现实,不可能建立起正常稳定的法治秩序。新王朝建立之初,鉴于旧王朝灭亡的教训,往往重视对吏治的整顿,各项廉政思想或许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贯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继任的统治者对于吏治的管理明显比其祖辈放松了很多,直至自身也让农民起义推翻。

四、古代廉政思想对当前中国廉政建设的借鉴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治国安邦方略中,重视吏治、提倡廉政和整肃腐败的思想与实践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古代一些比较清醒的统治者和官员,身体力行与腐败现象进行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首先,要让官员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赋予。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最根本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官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力来自人民的赋予,官员的行为要对人民负责,改变以往的根深蒂固的“官老爷”思想的影响,让官员真正作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当人民主权的思想根植在每一个官员的心中,腐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其次,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奢侈享乐、贪图安逸是历代官员走向腐败的开始,防止腐败须从最高统治集团做起。人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想通过高薪养廉的方式只会增加反腐败的成本而对于廉政建设起不到多大作用。虽然在治理腐败过程中道德的约束力有限,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对于预防腐败的发生肯定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第三,“举贤任能”,选拔与培养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素质高、操守好的官吏是廉洁清明政权的基础“对整饬官风”保证封建政治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揭露的腐败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凡落马的官员均与情妇、金钱有着必然的联系,重视官员的德行操守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

中华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思想家们对于廉政思想的著述更是浩如烟海,中国是最不缺乏治国理政经验的国家,古代廉政思想还有许多丰富的内容,由于本人学术不精,只能简要的评述至此,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Processed in 0.034 second(s), 4 queries, Gzip disabled